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引发了热议。记者经采访得知,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尚在“进行时”,未来需要进一步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开放式中试平台,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024年,全国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超过2000个。其中既有与区域产业特色紧密结合的开放共享平台,也有一部分企业或科研机构单方面主导的封闭式基地。(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八个字,可谓道出了他的心声。
“往年我们说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今年两会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其中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许光文说,“相比起来,后者直接连接科技与产业,导向更加直接,内涵更加具体。”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位居全球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研发投入也在持续加大,2024年R&D经费的投入强度达到2.68%,比上年提高0.1%;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5%,占R&D经费比重为6.91%。
许光文表示:“创新要真正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才有价值。我国不缺少创新能力,现在最重要的是把科技创新变成更多成果,让更多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他认为,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他以身边事举例说,沈阳化工大学为推动科技创新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科技“三定向”模式,即“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催生了一批真正得到应用、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成果。
如在煤化工领域,针对乙二醇产品效益不佳的问题,定向研发了利用乙二醇合成过程中间产物生产其它高价值产品的催化剂和工艺技术,在重点煤化工企业新疆天业建成首套产业化生产线,形成了拓展乙二醇产品链条的典型案例。
另一个例子是绿色甲醇,其原料碳来自二氧化碳或生物质,其中,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是利用生物质的关键和难点,在煤原料路线已有大量产业应用的大型气流床气化技术难以直接派上用场。据此,沈阳化工大学研究团队研发了可有效解决生物质气化焦油难题的流态化两段热化学转化技术,在小试、中试规模取得极好验证效果的基础上,实施万吨级工业验证,目前正与中国能建等企业推进产业化。
“现在我国各地已有不少类似的实践案例,比如,安徽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陕西西安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都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快速发展。”许光文谈道,“如果从中总结出不同的典型模式,在其他城市及相似地区进行推广,将能得到很好的成效。”
据介绍,2018年,沈阳化工大学提出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三定向”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2019年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方面改革举措推荐在全国推广,目前已经在全国20个省市得到应用。
数据和事例都直观地显现出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目标尚未实现。
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院长孙予罕翻开手头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让记者阅读其中几行标红的内容: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指明了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缺少开放互动的中试平台集群,对创新主体企业的激励措施和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不足。”孙予罕说。
首先是中试集群,孙予罕将其视为技术创新的“第一步”落足之处。
“过去我们做中试,就是单纯做某个装置或者某个工艺的模拟,但事实上,我们缺少的是解决方案的中试。”他举例说,国外某能源研究所在验证碳捕集技术时,建设了从电厂、加氢站到碳捕集的全流程装置模拟,以验证技术可行性。这就是作为“解决方案”的中试集群。
但要建设这样的中试平台和中试集群,投资规模非常庞大。“中试平台一般包括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企业自建的创新中心两种模式,谁建设谁运营。”孙予罕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讲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一看投资高、回报周期长,就不愿意去做这个事情,也就是说缺乏投资建设中试平台的积极性。”
因此,他指出,需要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自发地联合科教机构,组建联合创新中心并建设中试平台,包括企业工程技术融入科教机构的机制等。
最后,他谈到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需要鼓励大批科研人员投身工程技术开发,而不是埋头于书本和论文中。”孙予罕提出自己的设想,那就是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将技术落地应用的可行性和成效确立为其中一项考评指标。他表示:“或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或者在产业端创造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企业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这两方面是并行不悖的。科研人员实现其中任意一项,都可以得到奖励。”
他特别提到,要鼓励企业的科技人才向科研院所反流,将产业端的问题、需求带回科研端,也将重视应用、鼓励应用的风气带回科研院所。“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真正打通人才评价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任督二脉’,将更多的创新资源导向产业和市场。”孙予罕说。
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石化行业再答“必答题”
“对中国石化乃至整个能源化工行业而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道重大考题,也是一道必答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指出,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快速突破,科技浪潮正深度重构人类发展进程,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结构性变革,新型低碳发展范式加速破茧。能源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继续向科技创新要答案。